当前所在位置: 半岛·BD(中国)官方网站IOS/安卓通用版/手机APP > bd半岛新闻信息

bd半岛我国平面媒体奥运报道百年回眸

  半岛bd半岛体育半岛bd半岛体育半岛bd半岛体育1896年,法国教育家顾拜旦创办了第1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1904年,许多中国报刊简短报道了在美国圣路易举行的第3届奥运会,这是中国媒体和奥运会的第一次“亲密接触”。1908年,天津青年会刊物《天津青年》刊登了一篇题为《竞技运动》的文章,介绍了即将举行的第4届奥运会的情况,并向国人提出3个问题:中国何时才能派一位选手参加奥运会?中国何时才能派一支队伍参加奥运会?中国何时才能举办奥运会?

  从1904年到2004年,中国媒体的奥运报道已经跨越了百年;从1908年到2008年,中国人的奥运梦想即将成为现实。这100年,是中国体育从“鸭蛋”的耻辱到奥运金牌世界第2的历史,是一个国家由孱弱到强大的历史,也是中国奥运报道从稚嫩到逐渐成熟的历史。

  我国的体育报道始自于清朝末年,初兴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20世纪30年代,随着“九一八”、“一二八”事变的相继发生,“体育救国”呼声四起,体育报道有一定程度的发展。恰在此时,中国选手开始历史性地迈进奥运赛场,发端于1904年的奥运报道也渐成气候。

  1932年7月30日~8月14日,第10届奥运会在美国洛杉矶举行。此时的中国内忧外患,蒋介石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忙于围剿中央革命根据地,借口时间仓促宣称不派选手参加奥运会。而日本帝国主义为了骗取世界各国对伪满洲国的承认,积极筹划派运动员刘长春、于希渭以“满洲国”的名义参加奥运会。消息传出,举国哗然。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出面募资,仓促中派出1个6人代表团参加奥运会,刘长春是唯一参赛运动员,因旅途疲倦,缺乏训练,刘长春在预赛中即被淘汰。

  这场关乎国家主权、民族尊严的奥运风波,自然引起了中国媒体的关注。其中,上海《申报》的报道最引人注意。1932年6、7月间,《申报》即在《体育》栏刊登一系列消息,如《参加世界运动会 伪国藉此宣传》、《华北计划选派于刘赴美》、《协进会电亚林匹克 请求通融参加》、《体育史上新纪元我国参加世界运动会》、《世界运动会中华选手刘长春昨日安抵上海》、《刘长春负国旗赴美出席第10届世界运动会》等,对日伪的野心和阴谋进行揭露,对中国出席奥运会的意义加以评说。奥运会期间,《申报》每天腾出半个版面对奥运会进行连续报道。比较而言,曾刊登刘长春不代表伪满参赛声明的天津《大公报》要逊色得多。7月份,《大公报》仅有3条关于刘长春参赛的不足百字的动态消息见诸报端。奥运会期间,每天也仅在国际消息版中刊登一则赛事报道(通常是组稿)。而作为南京政府喉舌的《》,对中日间的奥运风波未进行只言片语的报道,奥运会期间,时而会在第3版刊登一则奥运消息。另外,《北平晨报》、《京报》等也对奥运会进行了报道。

  1936年柏林奥运会(8月1日~8月16日)前后,是中国20世纪上半叶少有的政治相对稳定,经济也有一定发展的时期。这届奥运会,政府派出了100多人的庞大代表团,其中运动员69人。遗憾的是,除了篮球队战胜法国,撑杆跳选手符宝卢取得复赛权之外,其余选手在初赛中即惨遭淘汰。

  柏林奥运会报道是解放前中国媒体热情最高、规模最大的一次。几大报刊纷纷设置专版、专刊。规模最大的当属天津《大公报》。从6月29日报道《乘风破浪万里长征,参加世界运动会代表团出国盛况》开始,《大公报》的《体育界》专版逐日报道奥运会进展情况。传递火炬、点燃奥林匹克火焰始自于柏林奥运会。7月 20日,《大公报》用整版篇幅对火炬传递启程仪式进行报道,主标题为《伟大!隆重!热烈!空前!火炬接力跑今日启程》。奥运会期间,《大公报》推出了 “第11届世界运动会特刊”,8月6日起又增加了半版“第11届世界运动会特刊副页”。《申报》也设立了《第11届亚林匹克运动会1936》专版,《》的《教育与体育》版也全部刊登奥运会消息。这届奥运会的图片报道比较突出,除了在特刊、专版刊登图片外,《大公报》的《每日画刊》版还推出10辑《第11届世界运动会特辑》,《》的《中央画刊》也刊发4期《世运专页》。

  1948年7月29日~8月14日,因第2次世界大战中断了2届的奥运会在英国伦敦举行。此时,经历了8年抗战的中国又陷入了全面内战的漩涡。国统区政治腐败、经济凋敝、民不聊生,体育事业、新闻事业也呈现衰退之势。中华体育协进会多方募集资金,最终才选派了33名男运动员参加比赛,但没有1人进入决赛。

  此时,赛事报道已成为报刊上的常规内容,但奥运报道已不复1936年的盛况。此前,《申报》、《大公报》、《》的体育栏均不复存在,体育消息通常刊登在教育、文化版面。奥运会期间,各报体育报道数量和版面有显著增长。《申报》奥运报道约占半个版;《大公报》在国际新闻版的右下角会刊登几条或十几条来自伦敦的比赛消息,多则占版面的1/3,少则1/5;《》每天也会有半个版左右的篇幅。这届奥运报道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各报收听英国广播公司BBC对中国的广播,采写大量“本报讯”或“伦敦**日广播”。

  20世纪下半叶,奥运会已经成为全球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参与最广泛的体育盛典,也成为全世界媒体竞相角逐的新闻赛场。新中国从1984年正式参加奥运会,至今已走过20年的风雨历程。伴随着中国体育的成长,媒体的奥运报道也渐趋成熟、规范。

  1952年,新中国再次经历了一场奥运风波。1952年2月5日,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按照《奥林匹克》规定,致函国际奥委会,声明将派运动员参加第 15届奥运会。但国际奥委会中部分人不了解甚至敌视新生的共和国,拒绝并阻止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以合法席位参与奥运会。为此,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提出强烈抗议,并据理力争。在奥运会开幕前一天(7月18日),中国接到了奥委会的邀请信;23日,40人的中国奥运代表团宣布成立;29日,代表团抵达赫尔辛基,在奥运村升起了鲜艳的五星红旗。由于奥运会已接近尾声,代表团中,只有游泳选手吴传玉参加了比赛。

  我国主要媒体,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采用新华社的稿件,对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的抗议、声明及奥运代表团的活动进行了报道。同时,我国媒体对苏联奥运代表团的活动、成绩也给予了关注。

  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是新中国1979年恢复在国际奥委会合法席位后,首次组团参加奥运会。在这届奥运会上,中国展示出新兴体育大国的风采,取得了多项历史性的突破,共获得15枚金牌、8枚银牌和9枚铜牌,位居奖牌榜第4位。

  对于这届奥运会,中国媒体表现出很高的热情。国家体委机关报《体育报》(《中国体育报》前身)为了及时报道洛杉矶奥运会,在奥运期间将每周四刊改为日刊,每刊4版改为每刊两版,并由总编辑亲自带队共4名特派记者前往洛杉矶,奥运会开幕后共发回244篇稿件约7万字的报道。除了常见的消息、通讯、评论外,还有大量的非新闻体裁,如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等,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作为当时我国唯一的体育报纸,《体育报》的奥运报道是权威性的,报纸发行量在奥运期间由70万份上升至84万份。《人民日报》除了在头版头条刊发重要奥运消息外,还设置了半版《第23届奥运会》专栏。

  1988年,中国奥运代表团在汉城只收获5枚金牌、11枚银牌和12枚铜牌,总分数降至第8位。

  由于洛杉矶奥运会的成功,汉城奥运会的报道规模有很大扩张。中国派出了由首都各通讯社、报刊、电台、电视台和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城市32家新闻单位的126名体育记者组成的记者团,开辟了奥运会的“第二战场”。据不完全统计,首都12家报纸每天以8万字篇幅,持续半个多月报道汉城奥运会。其中《中国体育报》发稿最多,每天达3个版面,约25000字。《人民日报》及其海外版辟有《奥运会专辑》,各占1个版面,篇幅近万字。《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北京日报》、《羊城晚报》等报刊的奥运专栏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在这次奥运新闻争夺战中,虽然奥运代表团意外失利,但各报记者独立思考,各抒己见,加强了述评和评论,撰写了一批难得的奥运佳作。

  1992年,中国派出了一个庞大的代表团参加巴塞罗那奥运会,并在强手如林的角逐中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共获金牌16枚,银牌22枚,铜牌16枚,再次名列金牌榜第4位。

  经历了多次世界重大体育赛事的报道之后,中国媒体的奥运报道变得越发成熟。《中国体育报》首次推出“奥运特刊”,为适应时差,“奥运特刊”特改出晚刊,并对报头和版式进行重新设计,每版设置相对固定的栏目,标题制作也力求出新,受到读者广泛好评;《人民日报》为了“详细、生动、多角度、多侧面地报道赛场内外的热点新闻,各国健儿的风采bd半岛、赛事分析及赛场趣闻”,创办了“奥运会专页”,开辟多种专栏;《中国青年报》在只有一名记者前往巴塞罗那的情况下,与香港新闻单位展开合作,利用香港的优势,充实了前方报道。一些地方报刊也创办了奥运特刊,如《温州日报》在没有记者前往巴塞罗那的情况下,推出了两版《奥运特刊》,刊发报道358篇,约18.06万字,新闻图片77幅,除随日报赠送订户外,在市区的零售量每天达1.3万份,比平时《温州日报》的零售量增长20.37%。

  1996年,中国派出495人组成的奥运代表团出席亚特兰大奥运会,在85%的运动员是第1次参加奥运会的情况下经过奋勇拼搏,获得了16金、22银、12铜的可喜成绩,金牌总数和奖牌总数均列第4位。

  1996年是现代奥运会的百年诞辰,全世界新闻媒介格外关注亚特兰大奥运会,中国的报道力量也有很大增长。新华社投入300万元的资金,组成38人的报道组,除了用多种文字向全世界传递中国奥运代表团的比赛情况外,还在奥运期间推出了《奥运快报》,每天四开八版,在报摊上很是火热。《中国体育报》的《奥运特刊》,以权威的信息、活跃的版面、清晰的图片为广大体育爱好者所喜爱。《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中国青年报》、《北京晚报》、《新民晚报》等也都开设了“奥运专版”或“奥运专页”,除了报道有关比赛的情况,还更多地透视了赛场之外的东西。众多报纸都更注重读者的参与,除设有读者热线电话,还在版面上为读者辟出一方绿地,供读者发表意见。

  2000年悉尼奥运会,我国代表团以28枚金牌、16枚银牌、15枚铜牌的成绩打破了美、俄、德长期垄断的奥运第一集团,一举跃入了奖牌榜世界三强行列。

  奥运会开幕前后,国内各报相继推出奥运特刊、奥运专版。《人民日报》派出了6人前方报道组,每天的发稿量达到30多条文字稿、数十张图片,既有人物专访、赛事评点、采访故事、精彩图片等特色栏目,也有明日赛事指南、金牌榜、冠军榜等服务读者的栏目,既体现了《人民日报》的权威性、导向性,也体现了服务性、贴近性。《中国体育报》则发挥4社合并的集团优势,4社12名记者一同前往悉尼,发挥优势写出独家、全面的报道。其在形式上的创新在于推出了《奥运特刊》彩刊(一版和四版均为彩页),绚丽的色彩让人眼前一亮。伴随着这一时期我国都市报的迅猛发展,都市报刊的奥运报道有很大增长。以北京为例,除《北京日报》的“奥运特刊”占一整版外,《北京青年报》的“世纪奥运”、《北京晨报》的“奥运特刊”、《北京晚报》的“奥运2000”大做奥运文章,篇幅从几版到十几版,《北京青年报》的“世纪奥运”多达16版,形成京城报纸奥运报道三足鼎立之势。悉尼奥运报道的另一突出特点是,随着网络在信息传播方面的优势凸显及其迅猛发展,很多平面媒体纷纷与网络联手。《人民日报》社在国内第1个推出了以奥运为主体的专业网站中国奥运网,《中国体育报》也和中国体育在线网站密切合作。平面媒体和网络的密切配合为日后两者之间的合作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经验。

  2004年雅典奥运会,是2008北京奥运会的前哨战。中国此次派出了包括407名运动员的代表团参加了除棒球和马术外的26个大项的比赛,以金牌32枚、奖牌总数63枚的优异成绩一举登上了金牌榜的第2位,创下了中国参加奥运会以来的最高纪录。

  国内许多媒体都将本次奥运报道看作2008年北京奥运报道的一次预演,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人民日报》、《解放日报》等传统党报开始试图摆脱过去陈旧老化的办报方针,推出了奥运特刊,在新闻选择或版面编排上都有所突破。其中,《人民日报》扩展到史无前例的两个整版的《奥运特刊》。专业报纸《中国体育报》依然是八版的《奥运特刊》。《体坛周报》从8月11日~8月30日推出《体坛周报雅典2004日报》,分3部分(“主赛场”、“大球场”、 “五环志”)、24个版面全方位报道奥运会。北京的都市报也不甘落后,《北京青年报》从8月1日起出版《风行雅典》奥运特刊,每天8个对开版,14日~29日为16个版,30日最后一期为20个版;《新京报》从8月12日~30日,推出《狂奥》特刊,每天16个四开版;《京华时报》8月13日起推出 24版全彩印刷的雅典奥运特刊《神话纪》。本次奥运报道首次出现了由地方平面媒体组成的联合报道团,这是我国报业在新形势下建立“竞合”关系的一次具有开拓意义的探索。如由《北京青年报》倡议,包括《成都商报》、《现代快报》、《都市快报》、《晶报》、《华商报》、《香港商报》等13家都市报组成的“媒介联合体”;包括《北京晚报》、《新民晚报》、《扬子晚报》、《羊城晚报》、《武汉晚报》等20多家全国主流晚报在内的55名体育记者组成的中国晚报奥运采访团。奥运会期间,联合报道团每天根据比赛项目的安排,即时分配任务给各报道小组,各报道组在规定时间内,将新闻稿件经编码加密处理后发送到雅典前方平台,构成一个奥运新闻信息资源库,然后通过网络传输发送到国内的后方平台,报道团成员的后方编辑在指定时间,从平台上任意选择和下载稿件,并根据自身定位与风格组版编辑。奥运联合报道团的出现和发展,使得媒体奥运报道用稿模式由“一元模式”(对中央电视台和新华社绝对依赖)向“多元模式”(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稿件、媒体自采稿件、联合体稿件)转变。如《北京青年报》每天推出16个版的奥运特刊,其中8个版为“雅典奥运报道联合体”稿。17天中,该报共采用新华社稿件270多篇,而采用联合体稿件多达310篇。目前报道联合体尚在摸索之中,随着其不断规范和发展,它在奥运报道或其他重大赛事报道中可能会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3.1中国百年奥运报道和中国百年来的命运血脉相连,体现出鲜明的政治色彩和时代色彩

  政治与体育分离或奥林匹克非政治化的想法是幼稚的、不现实的。奥林匹克运动的国际性使它无法摆脱国际政治风云变幻的影响。奥运会历史上就曾经发生过美国及其联盟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苏联及其联盟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等事件。洛杉矶奥运会组委会前主席彼得尤伯罗斯曾经说过:“我们现在必须面对这个现实,即奥运会不仅是一个体育事件,也是一个政治事件。”百年来的中国沧桑巨变,中国与奥运会的关系也经历了上世纪30、40年代的早期参与, 50、60、70年代的脱离,80年代的回归以及90年代后的辉煌。“国运衰,体运衰;国运兴,体运兴”。一部中国百年奥运报道史,就是一部中国百年命运史,它既记录了解放前那不堪回首的历史一页,也记载了新中国的振兴和腾飞,体现出鲜明的政治色彩和时代色彩。

  解放前的中国内忧外患,是否参加奥运会不仅仅是体育问题,还涉及政治问题、民族情感问题。《申报》对1932年我国出席洛杉矶奥运会始末的报道,对日本帝国主义的野心、阴谋的揭露,都鲜明地反映了中国人的立场。对刘长春参赛的意义,《申报》指出:“①使满洲伪国不得参加,不得在国际上得地位。②刘为东北人,可乘机向全世界青年宣传日侵我东北,主持伪国真相。③开我国运动史上新纪元,使国旗首次飞扬于世界运动场上。④旨在观摩各国促进我国体育,胜败非所计。”著名的《申报》副刊《自由谈》也发表杂文《亚林匹克》,指出刘长春参加奥运会,使“穷凶极恶的伪满洲国毕竟尝了闭门羹”,并指出bd半岛,“总有一天,在我国首都附近会筑起美轮美奂的亚林匹克村,欢迎世界选手,一决雌雄”。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尊严、民族情感的政治倾向性溢于言表。

  解放后的奥运报道也真实、客观地反映了中国人的立场和倾向。1952年的奥运风波,实质上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在这场斗争中,我国媒体和我国政府保持一致,对敌对势力的阴谋及我国政府的立场进行了报道。《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先后刊登全国体育总会秘书长荣高棠的抗议:“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的全国性业余体育组织,充分具有参加包括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内的一切国际体育活动的权利。任何人不得无为新中国以这样的速度和声势兴起,对世界和平具有特别意义”。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是中国改革开理阻挠我们参加第15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谈到中国出席比赛的意义时指出:“中国运动员在这里处处受到欢迎,在街上时常引起行人的注意,受到他们的亲切的招呼。此间民主力量普遍认放后首次在最大规模的国际赛场上亮相。世界注视着中国的选手,他们需要了解中国;中国也注视着参赛的选手,他们希望藉此提高国家的声望,增强认同感、归属感和团结感。中国运动员果然不负众望,7月29日,射击运动员许海峰获得了我国奥运历史上的第1枚金牌,31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刊登了短评:“以往半个世纪中,我国曾3次参加奥运会,成绩一直是零。这是旧中国政治、经济落后在体育事业上的反应如今,在举世瞩目的奥运会竞赛场上,奏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升起了鲜艳的五星红旗,标志着中华体育事业的腾飞”。 8月7日,中国女排力克劲旅荣登冠军宝座,《人民日报》评论到:“世界排球史上,只有苏联男、女排和日本女排连续夺得世界杯冠军、世界锦标赛冠军和奥运会冠军。中国女排在夺得世界杯、世界锦标赛冠军之后,能不能拿到奥运会冠军?这个问题2年前就引起了广泛的议论。表面是议论排球比赛,实际上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中国人有无能力达到最高峰”。“事实再次证明,中国女排是一支勇于拼搏、奋勇进取的队伍。目标明确,不畏艰难,不怕挫折,勇往直前,同心协力,团结奋战,争取胜利,这就是中国女排从实战中形成的战斗作风和进取精神”。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以及中国国际地位、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最近几届奥运报道中的政治色彩有所减弱,但伴随着五星红旗在奥运赛场上一次又一次的升起,伴随着中国媒体一轮高过一轮的报道热潮,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弘扬民族自豪感、民族自尊心是其不变的主旋律。正如人们感受的那样:“这时,万众瞩目的体育赛场成了爱国主义的载体;中国健儿的成就激荡着神州大地的爱国热潮”。

  解放前,我国媒体对奥运会的报道主要依赖于合众社、路透社等外国通讯社的稿件。1932年,尚没有我国记者采写的奥运新闻。1936年和1948年,除增加了的电讯和少数报刊刊登特约记者的通信外(如1936年《申报》、《》刊登了奥运会随团记者特派员冯有真的系列来信,《》在1936年刊登了特约记者储安平撰写的《第10届世界运动会》系列通信,《申报》1948年刊登了特约记者钟震的系列通讯和照片),到赛场采访报道的中国记者寥寥无几。解放后,随着我国新闻事业和体育事业的发展,奥运报道的队伍和力量逐届增强。根据有关报道,1988年,中国派出了由126 名体育记者组成的记者团,2000年悉尼奥运会,国际奥委会向中国颁发了264张记者证,雅典奥运会时增加到367张,而实际到达雅典的中国记者则达到创纪录的1500人左右,是派出记者最多的国家之一(雅典奥运会记者总数约20000多,运动员约15000多人)。

  笔者对解放前和解放后我国几张主要报纸的奥运报道信息量作了粗略统计,解放前的奥运报道具有发展不稳定、各地区发展不平衡、报道量有限等特点。 1984年以后,我国社会呈现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奥运报道的信息量和图片数量都呈现出稳步增长的发展势头。另外,从版面上看,解放前,奥运报道规模最大的是1936年的《大公报》,有一个半版的报道。而1984年以来,我国媒体的奥运报道版面逐届扩张,2004年更创新高,多达20多个版面。

  表现为报道形式由单一趋于多样:解放前的奥运报道形式较单一,通常是简讯和通信,间或有一二评论。如1932年8月4日,《申报》奥运版块共刊登一个综合消息和25条电讯稿,电讯稿多则100多字,少则仅20字,以赛事成绩为主。解放后的奥运报道则形式多样,有消息、通讯、特写、评论、专访、花絮,有预测性报道、总结性报道、调查性报道、解释性报道、分析性报道、背景性报道,有日记式、对话式、散文式、见闻式、数字式、视觉式等等。90年代后的奥运报道不但注重信息的传递,也强调可读性。如《中国体育报》1996年的《群雄争霸记》栏目采用章回体小说写作的方式,标题对仗工整、通篇文采飞扬、高潮迭起、跌宕有致,真实再现了竞技场上群雄逐鹿的场面,读来荡气回肠。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各媒体也非常注重可视性,图片的数量和占用的版面越来越多,版面编排也越来越清晰悦目。如雅典奥运会期间,《北京青年报》刊登图片1086幅,《京华时报》刊登715幅,《北京晚报》刊登632幅,为读者奉献了一场视觉盛宴;新闻业务水平的提高还表现为报道深度和专业性的增强:虽然平面媒体想尽办法提高“速度”,但显然这是一场永远无法赢得的战争。面对电子传媒的速度优势,平面媒体不得不另辟蹊径,致力于打“深度战”,并形成自身优势。解放前中国奥运报道也有深度报道和分析评论式报道,如在《我篮球队表演甚劣体力不如失败主因》中指出:“纵观各项比赛,我国相差甚远,即以身体而论,彼方均身强力壮,我则弱小,此于比赛胜败关系尚小,而关于民族健康至巨,希大家努力,加紧训练”。在《中国世运体格相差太远许民辉李惠堂广播》中指出:“中国足球为达世界水准,体力为最大影响,中国队要能达到世界水准,必须提拔后进,并注意体格之根本改进,最好能取法欧洲各国,聘请英国教练回国,训练新人材”。但总体说来,解放前的深度报道还比较缺乏。解放后的体育报道越发追求深度和专业性。其中专业性报刊如《中国体育报》、《体坛周报》更是凭借自身的政策优势、人才优势和专业优势,形成了深度报道的风格;新闻业务水平的提高也表现为人文意识的提高:解放前的奥运报道基本上都是围绕着比赛成绩、过程展开的。解放后,尤其是90年代以来的奥运报道,不仅关注运动员,也关注教练员和其他工作人员;不仅关注比赛的结果和过程,也关注运动员的精神世界和内心情感;不仅报道胜利者的辉煌成就,也报道失利者的拼搏精神;不仅报道奖牌获得者受到的万众瞩目,也报道其训练的艰辛、曾经的动摇以及人生的困惑。同时,奥运报道也越来越尊重受众、理解受众。各媒体通过热线电话、观众评议、网站互动等种种渠道,加强和受众的沟通,鼓励受众的参与,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

  3.3中国百年奥运报道传播了奥林匹克知识和文化,弘扬了奥林匹克精神和理想

  奥林匹克运动不仅仅是一种身体的技能,还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理想。其核心是促进人的和谐发展,促进世界的和平,弘扬参与、公正、友谊、奋斗和竞争的精神。在中国,除了学校教育和相关书籍之外,奥运报道承担起了向国人传播奥林匹克知识、文化,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和理想的责任。

  解放前,国人对现代体育和奥林匹克非常陌生。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前夕,“为引起国人注意,与明了世界运动会之情形”,《申报》连续刊登文章《世界运动会之过去与现在》,对奥林匹克的历史观、运动史、意义、国际奥委会、各国委员会、门票价格、奥运会的组织与筹备、开幕式与闭幕式、历届大会田径赛和洛杉矶奥运会会场进行介绍。1948年奥运会期间,《》刊登8篇报道对自行车、健身运动、划船、新5项运动、帆船、游泳等奥运项目进行介绍。

  解放后,随着中国回归到奥运大家庭中,随着中国代表团不断取得辉煌的业绩,随着奥运报道规模的迅速扩张,奥林匹克知识、文化、精神与理想在中国大地上得到广泛而迅速的传播。如2004年雅典奥运会,《人民日报》奥运特刊专门设立了《观战小知识》栏目,对一些冷门运动项目进行介绍,如“怎样观看跆拳道”、“怎样观看皮划艇”、“怎样观看帆板项目”、“怎样观看手球比赛”、“怎样观看十项全能”、“怎样观看曲棍球比赛”、“怎样观看自由式摔跤”、“怎样观看击剑比赛”等。有读者指出:“此举提高了读者的欣赏水平,有利于运动项目的推广,进而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关于媒体对奥林匹克知识、文化与精神的传播和弘扬,《人民日报》曾经做过准确的概括:“巴塞罗那吹来的奥林匹克风,在我们这个11亿多人的国度里荡起了波澜,这是奥林匹克精神的一次大传播、大普及,电视、广播、报刊作为载体把奥运会送进了千家万户。更快、更高、更强、参与比取胜更重要、和平、友谊、进步的口号正在深入人心。人们不但看到了各项比赛场面的壮观、激烈、完美,也领略了运动员们精神的魅力,像400米比赛中受伤的英国运动员雷德孟的忍痛跳到终点,像高敏承受伤痛折磨勇敢拼搏的精神,像王义夫的“胜己者雄”、邓亚萍的“球要打到高水平,人要做到高层次”,像不少运动员表现的“天大的困难也要克服”的英武气概已成为人们的美谈。我们相信,申办奥运会的过程,也是进一步在中国普及奥林匹克知识、传播奥林匹克精神、推动奥林匹克运动的过程”。

  国家体育总局通讯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体育馆路2号邮政编码:100763联系电线网站联系电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