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半岛·BD(中国)官方网站IOS/安卓通用版/手机APP > bd半岛新闻信息
一篇好的新闻报道有时会产生较大的社会效果,如果此报道能通过“散文式”笔法去写作,那么其传播的效果往往会得到明显提升。
“京华十月,秋色胜春光。广场鲜花似海,长街彩旗如云。首都人民刚刚欢度过国庆和中秋佳节,又欣喜地迎接来自多瑙河畔的贵宾卡达尔……”
这使人如临其境,如同在美好的首都迎接卡达尔。文中没有直接点明时间,却用了“刚刚欢度完国庆……”。“国庆节”“中秋节”谁也不会忘记,所以只要提到卡达尔,人们就会想起“……鲜花似海……国庆佳节……”。
通常来说,新闻确实有倾向性,而“散文式”的笔法带有情感性,这种情感是建立在客观公正的事实基础之上的,容易被受众所信服、接受,化为行动,更好地完成新闻的舆论导向作用。
“散文化”新闻对新闻的价值表现有较大的直接作用,而价值表现对价值因素又有直接作用,所以“散文化”新闻对价值因素起着间接性作用。如果两个记者分别采写同类事件,同时完稿,一个平淡死板地报道,一个恰当地采用“散文化”笔法写新闻,编辑肯定选用后者。前者的新鲜性、重要性、人情味远远不如后者,甚至于难以表现。可见,用“散文式”笔法写新闻,将会对提升新闻价值起到重要的作用。
新闻(消息)标题是报纸上新闻的题目,它的作用是:概括和揭示消息的基本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消息的意义;揭示新闻事实的本质,表明作者的立场、观点和态度;吸引读者产生阅读兴趣。“散文化”标题有时候能更好地突出这些作用。
以《清明追思》(1985年4月5日《报》一版)为例,初看以为是篇散文的标题,细看副题“首都三千少先队员向女战士、烈士郭榕榕致敬”,方知是篇新闻的标题,仅仅4个字就很好地突出了主题,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心,非去“追思”不可。
人们常把标题比做文章的“眼睛”,而散文式的标题则是带有感情的,这样再经过编辑对版面的“打扮”,更能引发受众的好奇心、阅读欲。
“散文化”导语,能诱发读者的求知欲,增强可读性。如《清明追思》的开头是这样写的:
本报北京4月3日讯记者简妮报道:这是一个引人追思的日子——清明。42岁的中央乐团作曲家郭成志今天把一首怀念曲献给妹妹——员、某部电影组长郭榕榕。那一年,她参加了自卫还击战……
这则导语别具一格不落俗套,没有直接记时写事,读来别有一番风味。首先,带着情感与读者见面:“这是一个引人追思的日子——清明”,给读者留下了较深的印象。接着又以作曲家郭成志这位名人出现,紧紧地吸引着读者。
运用“散文化”的手段,通过拟人化手法,能使新闻形象生动,引人入胜。1979年12月9日《参考消息》上曾刊登的《大平夫人看望“欢欢”——长得多么可爱啊!》就是一篇典型的拟人化消息:
啊,新娘子,让我看看你的脸蛋吧!”正在中国访问的大平首相夫人大平志华子,7日下午访问了北京动物园,看望赠送给日本的熊猫“欢欢”。
这篇消息的记者没有按照老格式报道大平首相夫人何时bd半岛官网、何地由谁陪同在动物园访问,而是用“啊,新娘子,让我看看你的脸蛋吧!”一句话便使大平首相夫人音容笑貌、言谈举止跃然纸上,把读者带进了“现场”。
新闻主体又称“新闻躯干”,对导语中披露的新闻要素作进一步的解释、补充与叙述,是发挥和表现新闻主题的关键部分。
主体“散文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言散文式,二是结构散文式。再来看前面提到的《清明追思》一文的范例:
……军帽下是一张俏丽而富有生气的笑脸,记者凝望着郭榕榕的遗像。她入伍前是一名芭蕾舞演员,祖国一声召唤,她脱下奥杰塔的舞服毅然告别首都从戎。宽大的军装虽然掩盖了少女线条优美的体形,但一个普通的灵魂却成为中国一代青年的楷模。每当春天来临,人们便会想起她。今天,3000名少先队员在北京市少年宫举行悼念前线英烈的活动。如林的手臂高举过头顶,向这位美丽而勇敢的女兵敬礼。一个小男孩缓缓地庄严地把一朵小白花放在郭榕榕的遗像前,他说:‘郭阿姨,您真勇敢!’”
郭榕榕已壮烈牺牲了,但记者笔下“军帽下一张俏丽而富有生气的笑脸”却使郭榕榕“起死回生”。读者透过她那充满生机的笑脸,不难看出她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女性。她的内心世界里充满着对祖国、对人民的情与爱……
“如林的手臂……一个小男孩……”短短几句,便把少先队员对郭榕榕的怀念和敬慕之情展现在读者面前,好像读者伴随记者亲临现场……
“榕榕的哥哥告诉记者,她的遗物里有一个日记本,那上面竟没有爱情的痕迹。她年轻得还没有来得及爱上一个人,但是字里行间却流露出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强烈的责任感。牺牲前,她一定要坐在汽车前面担任警戒任务,那是一个最危险的位置。当时一排子弹打断了她的腰,她提起手枪指了一下敌人的火力点,便猝然倒下,没留下一句话。说到这里,这位男子汉孩子般地哭出声……”
从这个新闻事件来看,似乎价值不大,但记者通过的“散文化”笔法,深深地打动了读者,成为脍炙人口的佳作。假如记者按照往常的模式平铺直叙,不进行内容、语言、结构的创新,那么这篇文章则会大为逊色。
新闻背景是对新闻事件发生的历史、环境与起因的说明,解释事件发生或人物成长的主客观条件及其实际意义,为烘托和发挥新闻主题服务。它在新闻中处于“游离”状态,可以在导语中、主体中、结尾中运用,也可以独立出现。
恰当运用背景材料能增加报道的知识性、趣味性以及报道的深度。“散文化”能使背景材料运用自如,简短明了。
新闻中交代背景的方式一般有:比较法、解释法、穿插法。而这些背景都是为主题服务的,用得不恰当或过多过长就会喧宾夺主。由于“散文化”语言既洗炼,又能形象而简明扼要地表达背景材料,所以可以克服这一缺点。
新闻(消息)的结尾部分通常为最后一个自然段bd半岛官网。新闻结尾“散文化”通常以情感式的笔法出现,能增强读者的情感,加深读者的印象,引起读者思索。
如《别了,可爱的军马!》蕴含着记者对“无言战友”的距离(感情距离)一下子缩短了许多,并且使人感到余味无穷。
再如:“她的事业是把春天留在祖国。生活中的她消失了,但记忆中的她将会永存。”这虽然是记者的感情,但却能给人留下烙印。
新闻写作中的“散文化”在各层次中的作用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可以互相交替、互相渗透。
“散文化”对新闻结构的形式(大段落的,如导语、主体)貌似有“破坏”作用,但这也是适应散文“形散”的特点的,它能使长长的一大段(如主体)化为几个小段(自然段),每一个段落都可以突出一层思想。
层次分明,黑白相间,利于编辑排版面,便于读者阅读、思考。但是,写作者必须注意,新闻写作中的自然段与自然段之间是紧密不可分割的,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内容上都应紧密相联,即逻辑结构必须严谨。
新闻写作借散文的优势,提高新闻价值,引起读者(受众)的兴趣,这就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记者不但要有创新意识,还要加强文学修养。同时,作为编辑记者不能只坐在办公室翻材料、看文件,要勇于吃苦,亲临现场,深入采访。这样,才能打破“广告式”“文件式”的框架,写出立体感强的散文式新闻,满足受众的需要。
当然,我们运用散文式笔法写新闻时,一定要实事求是,不得“合理想象”,不能强加于人,不要使“散文化”影响“新闻性”。特别是一些政治色彩浓厚的报道,更要恰当、适度、稳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生涯总薪资Top15:詹姆斯5.84亿力压库里 4人超5亿 4亿才能上榜
山东女子收38万彩礼后退婚拒退钱,法院调解退还34万到期仅还2万,最新:已退还33万
上海年轻小伙婚后突然无欲无求、蜜月冷淡!就医后家人崩溃:居然是这种病...
76岁公公住我家15年没给一毛钱,他去世第2天,家里突然来了两个律师…
Here we go!罗马诺:阿姆拉巴特转会费内巴切,总价1800万欧
8200MT/s只是基本盘!华硕Z790 AYW OC WIFI主板测评
石头自清洁扫拖机器人P20 Pro预售:0缠清扫、18500Pa、底盘升降
1999元 小米米家扫拖机器人H40开售:实时割毛发 6000Pa风机bd半岛体育bd半岛体育bd半岛体育
我们的团队人数
我们服务过多少企业
我们服务过多少家庭
我们设计了多少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