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半岛·BD(中国)官方网站IOS/安卓通用版/手机APP > 案例展示
半岛bd半岛体育半岛bd半岛体育几年来,天津大学持续构筑具有天大特色的“育人大厦”,学校“三全育人”“五育并举”人才培养综合改革从方案走向成熟,形成了“教育部试点高校——天津市试点学院——校内试点学院+精品项目培育”多层次的改革创新工作体系,全校各部门、各单位充分发挥首创精神,探索了形成各具特色的育人模式。
天津大学《理论力学》课程获评教育部2021年高校思政工作精品项目,我校10个项目获评天津市“三全育人”优秀工作案例,位列全市高校入围项目数之首,我校也是入围高校中唯一一个覆盖“十大育人体系”所有项目的高校。
本报从本期起,将在“三全育人”“五育并举”专版上陆续刊发以上11个育人案例,总结、推广好经验好做法,推进人才培养综合改革走深走实。
机械学院《理论力学》课程团队在不断改革创新、提升教学水平的基础上,坚持“严谨教学、创新培养、育人为先”的教学理念,长期探索工科基础课程的育人功能。2000年前后,我在绪论中创建“课首语”和“闲言碎语”两个板块,通过大学校长、知名学者、身边教授等“语录”,倡导批判、质疑的科学精神,通过提出“学习金字塔”,强调知识、能力与素质三位一体培养。特别是习在全国思政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后,我们课程团队深入探索课程思政方法,使课程思政全面提升,并系统总结出课程思政的“123”模式。
近年来,《理论力学》课程团队先后获得“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线下)、“天津市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天津市教学团队”和“天津市一流本科课程”(线上)等荣誉称号,团队成员在全国作课程思政报告40余场,覆盖全国260多所高校的近5000名教师。该课程建设成果先后被天津电视台、教育部“微言教育”公众号、《中国科学报》、中国教育电视台等60多家媒体宣传报道,在全国产生了重要影响。
《理论力学》是多个工科专业的第一门技术基础课,天大每年为理工科类11个专业38个自然班的1100多名本科生开设。
课程思政目标要围绕课程属性和授课对象特点去设置。《理论力学》课程属性“偏理”,因此主要思政目标是科学精神培养,包括批判质疑、创新精神、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等方面;《理论力学》的授课对象“偏工”,因此主要思政目标是工程伦理培养,包括精益求精、使命担当、生态文明、人文精神、安全意识等方面。任何课程都可以加入更多思政元素,如通过大国重器bd半岛体育、重大工程、中国道路、科技报国等方面开展“家国情怀”培养,通过理想信念、积极进取、兴趣爱好、文明礼貌等方面开展身心健康培养。基于此,我们提出了《理论力学》课程思政的3个主要目标。
注重理想信念引领,为国育才——我们结合课程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提高批判、质疑和创新能力;结合课程背景,引入大国重器等案例,培养“家国情怀”;结合身边事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坚持知识、能力、素质教育三位一体——在教学设计中,我们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局面,而是在知识传授的同时,注重分析问题能力和思维方法的训练;结合课程方法具有普适性的特点,注重哲学思维能力培养;针对课程比较“难学”的特点,鼓励学生勇于克服困难。
采用科学思政方法,将思政元素有机融于专业知识教育——我们准确把握课程思政“点”的本质,将课程思政素材分解为思政元素,在适当的地方、以适当的方式引入课程教学;创建“绪论思政”“案例思政”“互动思政”等多种形式,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所谓课程思政的“123”模式,即1种形态(润物无声)、2种方式(有准备和无准备)和3种特征(短、新、近)。
“润物无声”的课程思政形态——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本质区别是,课程思政是“隐性”育人,而思政课程是“显性”育人。原上海市教委副主任高德毅指出:“课程思政不是要改变原来的课程,而是要把价值引领要素及内涵巧妙地融合在原有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试图通过案例去“影响”学生,而不是去“说教”学生;课程思政要通过“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模式去实施。
“有准备”和“无准备”的课程思政方式——所谓“有准备”方式,是将课程思政元素放在课件中,大量的课程思政可以通过这一方式去实施。如:以创新模式上好第一堂课,在第一堂课就“抓住学生”,不是上来就讲课程内容,而是在绪论中设置了“课首语”和“闲言碎语”两个板块,引入吴国盛《科学的历程》对科学精神的论述等内容,倡导批判与质疑精神,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题。
最后一课也是课程思政的大好时机。最后一课与第一堂课同样重要,可以结合授课专业情况或学生学习情况,利用最后一页PPT,留给学生一些勉励和希望的寄语,并课后合影留念。如:2019年,我给工程力学专业学生上课,为鼓励学生热爱专业、努力学习,我撰写了一首诗:“最易韶华逝,流年勿蹉跎。心怀鸿鹄志,日日当力学。”
所谓“无准备式”课程思政,并不是毫无准备,而是“因势而导、因情而生、脱口而成”。看似讲故事,实则含道理;说者似无心,实则更有意。2018年6月7日恰逢高考,于是我在课前与学生聊聊高考。我问同学们:“你们高考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同学回答:“考上了天大。”我说:“对,当年我也认为最大的收获是考上了天大。但后来几十年一直思考,我认为高考最大的收获是经历了一次洗礼bd半岛体育。高中那么艰苦都过来了,现在还怕什么。”以此鼓励学生“不怕困难”。
“短、新、近”的课程思政特征——首先,思政元素的融入要“短”。专业课程教学的绝大部分时间还是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在此基础上再融入课程思政元素。之所以“润物无声”,是因为课程思政的“雨滴”细小入微,但其效果却是“沁人心脾”。因此,课程思政的实施一般两三分钟即可,甚至“一两句话”。
其次,课程思政案例要“新”。结合时事的案例更有效果,且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只要你注意观察和思考,很容易将这样的案例融入课程教学。如:本学期第一次上课,我先与学生聊聊刚刚过去的北京冬奥会。我说:“我们以往对金牌的渴望一直非常强烈。但从不久前的东京奥运会开始,特别是北京冬奥会,我们虽然对金牌依旧渴望,但突出的变化是显示出了更多‘自信’,不管是否拿到金牌,都保持着平和的心态,在奥运会上展示我们的风采。”
最后,课程思政案例要“近”。选择身边的人和事,学生更熟悉,会给学生留有更深刻的印象。如:在绪论中,我经常引入大学校长、身边教授的讲话金句。如:本学期上课,我引入了金东寒校长在2021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金句”,并指出金校长讲话不仅内容精彩,文笔也非常漂亮。
《理论力学》课程思政受到普遍认可,近年来学生们对课程思政的认可度接近或达到100%,部分学生触动强烈。2018级力学2班王傲寒:“课堂上,曹老师的思政教育是潜移默化的,一点也不突兀,在讲解工程案例时,适时地引出‘家国情怀’、工匠精神等主题,这种模式使我受益匪浅。”2021年适逢建党百年,我在最后一课中,与全班同学一起高声朗诵毛主席的《沁园春·长沙》,智造5班胡启航同学在课后问卷中写道:“从告诫我们‘不要依赖答案,因为将来工作中没人给你答案’,到朗诵《沁园春·长沙》,老师无不引导我成为一名新时代爱国人才。”
我们虽然在课程教学中做了初步探索,但课程思政永远在路上。我们还要梳理分类思政元素,系统优化课程思政设计;完善课程思政融入程度,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要将思政元素融入教材中,提高团队教师的思政意识和能力;要分类建设课程思政案例库,提高思政案例与课程的融合度;完善评估体系,扩大调查问卷的时间周期,推进评估课程思政的有效性。
完善高校第二课堂建设是推动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创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习曾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重视和加强第二课堂建设。”长期以来,天津大学高度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自2015年起,推行本科生课外实践教育课程化、学分制,以此作为学生在综合素质发展方面取得认定的凭证。在此基础上,天大充分发挥第二课堂教育的丰富性、开放性、自主性、创造性等特点,实现与第一课堂在课程育人、人才培养上的“双轮驱动”,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综合人才。
课程门类丰富、类型多元,第二课堂深度面向全体本科生形成品牌效应。自全面推行第二课堂以来,天大各部处及学院(部)协同联动、积极探索,截至2021年9月,有13个部处及23个学院(部)开设了1060门(含必修课2门)课程,涉及思想道德、政治素养、团队管理、创新创业、人文素质、艺术修养、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心理健康、职业发展、体育竞训、劳动实践等13个门类。天大全体本科生在新生入学阶段均能通过入学教育了解课外实践教育课程化、学分制的相关要求,并在之后的学习生活中,结合个人情况进行课程学习,获得相应学分。本科生课程育人覆盖率达100%。
课程设计紧密围绕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将学生课后实践环节作为重中之重,实践成果显著。天大课外实践教育所涉及的每门课程都有完备的开课计划、教学大纲和课程设计,确保与第一课堂同向同行;课程相关工作依托独立的管理系统完成,并与教务处第一课堂的课程管理系统有效对接;院级管理员、校级管理员、授课教师均可通过线上进行课程管理和成绩管理,实现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综合管理模式。第二课堂课程全部参照第一课堂建设标准执行,对于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成果突出的课程进行再优化,为其提供品牌金课、加入通识类课程的平台,更好地实现与第一课堂课程的对接,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实践育人成果。
学校实施课程化工作,有效提升和增强第二课堂的课程育人效果。一方面,学生参与社团锻炼、主题教育、公益服务等活动的比例普遍提升,各类人文学术讲座上座率逐渐提高,学校营造了主动参与的氛围;另一方面,课外实践教育为推进重点工作提供了有效载体,使得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成效得到最大限度的拓展和发挥。课程育人积极围绕“德育铸魂计划、智育固本计划、体育强健计划、美育沁润计划、劳动淬炼计划”进行展开设计。
学校依托青年发展研究中心,成立课外实践教育课程化工作室。天大进一步发挥学院(部)在课程化工作中的主体作用,提升课外实践教育工作实效,扎实推进全校课程化改革,助力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成员单位轮值主持工作室工作,原则上每个单位的轮值期为一个学年。工作室成员单位牵头负责课程体系研究、教学管理、课程审批、评估反馈等工作,推动课外实践教育在校、院两级层面有效铺开,落到实处。
打造课外实践教育品牌“金课”。学校在严格课程管理和审批的基础上,鼓励各单位申报实践教育品牌“金课”,鼓励具备课程育人优势的学科、学院牵头课外实践教育工作,满足各专业、各年级学生对课外实践课程的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注重金课的评价与反馈,保证课程育人的“金课”稳固建设,持续开设、质优量足。
课外实践教育课程渠道和内容得到进一步拓展。学校增加由专业教师开设的课外教育实践课程,授课内容可作为专业教师在第一课堂的扩充和延展,同时兼顾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交叉,逐步形成可有效支撑“第一课堂”的“第二课堂”授课资源。
第一二课堂的有效协同和融合初步形成。学校学生工作队伍、专业授课教师、思政课教师、校友深度参与课程管理和课程讲授。课外实践课程操作系统不断完善,并与第一课堂现行系统有效衔接。学生在毕业前可打印或出具天大课外实践教育成绩单,量化体现个人在本科阶段综合能力水平,切实展现出课外实践育人成效。
学校科学系统地开展课程化育人成效大调研。天大启动专项调研,围绕学校课外实践教育课程化、学分制的整体情况,包括开课情况、学生选修学分情况、学生的总体评价及课外实践教育发挥的育人功能等进行长效研究,为推动课程化工作提供有效指导和决策依据。
先行先试,不断改革创新,该项工作走在全国高校前列。课外实践教育进行课程化学分制改革的工作经验,吸引了十几所高校前来天大调研,改革与课程建设情况曾被《人民日报》、中国新闻网等多家媒体报道,在全国初步形成了示范效应。
不断优化的管理工作办法和学分要求为课外实践教育课程育人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学校要求,学生的课外实践教育学分获得情况不计入学业加权成绩,但纳入综合素质测评体系,与学生评奖评优挂钩,并可作为推免研究生的参考依据。课外实践教育借鉴第一课堂的模式,在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基础上,将学生参加的课外实践活动进行规范与整合,经考核后给予课外学分,以此作为学生在综合素质发展方面取得认定的凭证。
守正创新的第二课堂精品课是对课程育人深耕的重要支持。天大充分满足新时代课程育人的总体要求,涌现出一大批学生喜爱的精品课程,如:最“香”的课外实践选修课《精品咖啡文化与品鉴》、最“火”的课外实践选修课《恋爱学理论与实践》都受到听课学生的一致好评,在形成课程育人重大创新的同时,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调研与反馈成果作为数据分析,具有较强针对性和研究价值。打造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高水平第二课堂课程,有助于更好地带动和促进课外实践教育建设质量的提升,通过对国内各高校第二课堂精品课程建设方案与评价办法的梳理,结合天大的调研结果与专家建议,学校重点打造了一批具有“思想性、规范性、创新性、引领力、吸引力”的示范性第二课堂“金课”。
加强课程体系研究——天大未来将依托课程化工作建设与评定委员会,持续开展课程化工作机制的系统研究;邀请专家学者定期开展专题研讨,根据人才培养综合改革要求bd半岛体育,重点就学生能力培养要素、课程内容范畴、学分设置、必修选课比例、类型划分等关键点进行决策,充分抓好第二课堂教育的特点,提升顶层设计的科学性。
实施课程质量建设工程——天大未来将制定课程化建设指南,以学期为单位面向全校开课单位征询、修订课程审批表与课程大纲,集中研讨课程设置的科学性,严格课程审核;根据相关文件精神及学生思政教育工作重点,每年组织专题系列课程申报;进一步探索资源共享、内容交叉、师资融合,建设一批精品课、共建课;着力打造天津大学课外实践教育精品项目,形成示范课程、示范讲师、示范品牌。
持续评估工作效果——天大未来将每学年针对各单位开课及选修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探索建立课程化监督评价机制,通过随机听课、师生座谈会、问卷调研等形式,及时了解学生成长需求,为持续优化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依据;探索建立师资管理及工作量认定体系,建立师资队伍与课程评优激励机制,及时总结、推广优秀经验。
一年一度红叶季,相逢最美北洋秋。10月19日下午,在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
我们的团队人数
我们服务过多少企业
我们服务过多少家庭
我们设计了多少方案